新闻动态
养老不能全靠儿女
近来老友聚会,张阿姨总是叹气和老朋友们说:“我儿子月入过万,却还每月找我拿两千付房租,说是大城市开销大。我这养老金都快贴进去了,以后可怎么办?”
满桌的老人沉默无言,因为这“啃老”二字,像根刺扎进了每位老人的心。
当子女已成年,却仍心安理得花着父母辛苦攒下的养老钱,这已不仅是经济依赖,更是精神上的未断奶。
古人云:“三十而立。”而立之年,本该是反哺父母的开始。可现实是,多少父母省吃俭用,为儿女支付房租、车贷甚至孙辈的开销?父母口袋里的每一分钱,都是晚年安全的根基,若被儿女掏空,无异于釜底抽薪。
更令人心寒的,是那些冷漠如冰的自私子女。他们眼中只看见自己利益,父母不过是他们有求必应的工具。
王大爷胃癌手术住院两个月,女儿仅来过一次,临走还嘀咕着:“爸,您这一住院耽误我带孩子上早教了。”
老人躺在病床上,心比刀割更痛。“羊有跪乳之恩,鸦有反哺之义。”动物尚且知恩,人若反不如动物,父母的晚景岂不悲凉?
02
至于那些永远“太忙”的子女,父母往往被排在工作、朋友、娱乐之后,成为他们生活清单上最末端的待办事项。
老李摔伤腿在家休养,儿子电话里永远都是那句:“爸,最近我项目很忙,过阵子回来看您。”
可这一“过”,就是三个月杳无音信。
忙是成年人的标配,但真正的孝顺从不缺席。
鲁迅先生看得清醒:“时间就像海绵里的水,只要愿挤,总还是有的。”
对父母连“挤”时间都不愿,又谈何责任与良心?
当子女展露出这些迹象,父母是时候要清醒了:养儿防老,有时是场豪赌。
与其寄望于未必可靠的儿女,不如及早自筑养老的防线,把晚年的主动权攥在自己手中。
03
老人晚年时如果想唤醒子女的责任感,需巧妙地制造“被需要感”。
邻居陈姨有一次故意在家庭群里说:“家里水管坏了,我眼神不好,弄了半天没修好。”儿子当晚就赶回来了。
所以,别总对儿女说“不用管我”,适当地“示弱”反而能唤起儿女的责任心。父母与子女之间,流动的关怀才是活水。
更要紧的是我们自己在心理上的转变:放下“养儿防老”的执念。
这不是冷漠,而是清醒的自我保护。
唐代诗人白居易感慨“老来多健忘,唯不忘相思”,父母之爱深如海,但养老的指望若全押在儿女身上,风险太大。
很多时候,接受现实,为自己负责,反而能活得更坦然。
04
另外,财务设防也是养老的根基。
老话说:“晴带雨伞,饱存饥粮”,养老钱一定要早规划、严保护。
在这里要提醒的是,自己的养老储蓄账户一定要独立,密码也要自己保管。在面对子女“投资”“应急”的借钱请求时,需要你自己谨慎评估,必要时可以和子女签订书面协议。
毕竟养老本如履薄冰,经济根基如果不稳,晚年的风雨便难遮挡。
还有一点也是我们要明白的,那就是:法律是捍卫自己权益的盾牌。
《民法典》明确规定子女有赡养义务。如果儿女有不赡养的行为,可以去咨询律师,了解如何固定子女不履行义务的证据,必要时可通过法律途径要求子女支付赡养费。
法律虽显冰冷,却是老人晚年最后的一道保障。
05
最后一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点:健康的身体是晚年尊严的基础。
人到晚年,一定要按时体检,小病不拖。我大姨的一个老同事刘叔退休后一直坚持晨练,定期体检,七十多岁仍精神矍铄。
他说:“自己少生病,少麻烦孩子,就是最大的福气。”
不得不说,健康是养老的资本,也是尊严的护甲。
在晚年的路上,其实,还有很多方法可以保障自己的晚年幸福。
比如:同龄互助,让养老之路不孤单。
社区的几位老人就组成了“老伙伴联盟”,互相照应。张老师买菜,李师傅修电器,王医生量血压……彼此扶持,温情流动。
所以说,养老不必孤军奋战,志同道合的老人一起携手,也能让晚年走出另一番天地。
父母之爱子,则为之计深远。计深远的不仅是儿女的前程,也该有自己的余生。主动构筑养老防线,不是对亲情的绝望,而是对自己生命的负责。
当我们不再将暮年幸福全然托付他人,反而能真正体味老去尊严的滋味。当养老的主动权回到自己手中,我们的晚年,依然可以活成一首自足而从容的诗。